刚接了一个电话,来电显示是一个165开头的手机号码。如今,这种未标记的陌生号码99%是来自贷款、保险或房产中介。而剩下的1%是什么呢?偶尔有久未见面的朋友打电话过来闲聊几句。我很珍惜这种对话的机会,因此我时不时会接听那99%的无意义电话。现在大家越来越忙了,距离也似乎越来越远,这1%也渐渐地向左移动着小数点。
为什么我要写刚刚接到的这个电话呢?因为它让我感觉有些诧异。电话另一端传来的声音生硬又冷漠,开门见山地说:“我是某安的XX(没听清楚),我看到你之前有贷款申请记录(其实我并没有),你现在有没有资金需求(好像我被质问着)?”我回答说:“不用了,谢……”我的第二个“谢”字还没来得及说出,对方已经果断又高效地挂断了电话。
我猜想这可能是一个初入职场的年轻人,觉得工作就应该是别人来配合我,而不是自己想办法去服务别人。其实我刚参加工作时,表现得比他还要糟糕。那时候我所负责的项目,每天都要接听或拨打大量的电话,我认为这很麻烦和枯燥的事情,所以有时我会带着情绪去处理问题,都没有意识到电话的另一端是我的客户。记得有一次,有一笔订单因为客户提交资料有误,导致我下班后需继续跟进处理,我居然打电话过去,用不满的语气去质问客户。当时客户一听就火了,直接说要找老板投诉我,而我却慌乱地挂断了电话。我反省了10分钟,又鼓起勇气打电话向客户道歉,换了一种诚恳的语气,向他表明我会好好处理他的订单。他的回答让我记忆深刻,他说:“我听你的声音就知道你应该很年轻,这次就算了,你以后要注意点。”至今我都很感谢这位陌生人给我一次亡羊补牢的机会,从那以后,我的工作逐渐得心应手起来。
后来我也看见了许多带着情绪工作的人,可能他们认为自己很委屈,遭遇了很多不公平对待。可现实问题是,把个人情绪变成工作的常态,只会让旁人去记住自己急躁、慌乱的模样,除此之外,并不能获得更多。我曾陪老板去车管所办理上牌,现场那位负责指挥车辆查验的工作人员满脸戾气,对着每一位车主大声吼叫,并且不耐烦地拉长尾音。如果把他手上拿着的文件换成刀具,会让人觉得他是一个激进的恐怖分子。我有些不满:“这人怎么这样子?好像跟人有仇一样。”老板淡淡一笑:“没事,他应该活得很不开心,这已经是惩罚了。”我听后恍然大悟,的确是这样,情绪已经惩罚了他,我们又何须与他一般见识呢?
这些年我不断反思与总结,虽然近视眼没有丝毫改善,但是看世界似乎比从前清晰了许多。谁都会有情绪,这不可避免。管理好自己的情绪,找到及珍惜服务别人的机会,并且被别人认可,自己才有机会创造价值。但是,并非所有的工作都能创造价值,我们也要去判断与辨别。例如某天下班,我正走向地铁口,一个陌生女人突然走过来拦住了我,很突兀地对我说了一句很长的话。内容大致是这样:“我们公司为了训练员工的胆量,所以要求我们向陌生人索要一块钱,你可以给我一块钱证明我的胆量吗?”这是我见过的最优雅的乞讨,如果遇到的是这样的工作,建议尽早放弃吧。